本文转自:吴忠日报
青铜峡市第六小学 丁海燕
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当下,劳动教育成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一环。切实聚焦劳动育人,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收获知识、锻炼技能、涵养品德。
在校内开辟出一片农耕园,将闲置空地打造成劳动实践宝藏基地。各班级从认领专属地块开始,学生全程参与种植规划。挑选适合北方气候、土壤的农作物种子,了解不同作物生长习性;学生亲手挖坑、撒种、覆土,日常养护浇水、施肥、除草等分工明确;收获时节,学生亲手采摘,感受丰收喜悦。劳动成果处理也别具匠心,学校组织农产品义卖活动,让学生懂得农民的辛苦;烹饪课上,学生将新鲜食材加工成美味佳肴,分享品尝,锻炼生活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。
校园岗位实践,各司其职共建美好校园。设置丰富多样的校园岗位,包括图书馆管理员、校园广播员、环保小卫士等。图书馆岗位学生负责书籍借阅登记、上架整理,学会信息分类管理;广播员自主策划节目,撰写稿件、播音主持,锻炼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;环保小卫士清扫落叶、擦拭公共设施,监督垃圾分类等。值周班级制度与之联动,全班学生轮岗体验不同岗位,一周下来,学生体会到校园日常维护不易,养成主动劳动、爱护环境习惯,责任心、集体荣誉感大幅提升。
家校社联动,拓宽劳动育人边界。劳动育人不止步于校园,学校积极搭建家校社联动平台。家庭层面,布置特色家务作业,低年级学生叠衣服、整理玩具,高年级学生洗衣、做饭、维修简单家具,家长拍摄孩子劳动视频上传班级群,分享劳动心得,教师点评指导,家庭劳动氛围愈发浓厚,亲子关系借此升温。社区层面,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、养老院、孤寡老人家里,开展“爱心劳动”志愿服务,社区劳动让学生融入社会,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,明白劳动可创造社会价值、传递温暖。
劳动课程体系,理论与实践融合。为夯实劳动育人效果,学校构建完备劳动课程体系。劳动理论课上,教师讲解劳动历史、文化,从古代农耕文明到现代科技创新中的劳动智慧;剖析劳动法规、职场礼仪,为学生未来踏入社会打基础。
聚焦劳动育人,需整合多方资源、打造多元实践场景、完善课程体系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将劳动基因植入学生成长血脉,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,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鼎宝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